前事不忘,后事之师---回忆四清运动
wuwenbin
1963年,毛泽东主席对农村形势作了“左”的估计,认为中国社会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尖锐的阶级斗争情况,资本主义势力和封建势力正在对党猖狂进攻,要求重新组织革命的阶级队伍,把反革命气焰压下去。文件传达毛泽东的话说,如果不抓阶级斗争,少则几年、十几年,多则几十年,就不可避免地要出现全国性的反革命复辟,马列主义的党就一定会变成修正主义的党,变成法西斯党,整个中国就要改变颜色了。因而发动了一场全国性的“社会主义教育运动”,其内容为“清思想,清政治,清组织和清经济”,简称“四清运动”。这个运动原本是要城乡一起搞的,不知何故后来基本上只在农村开展。以生产大队为目标派遣工作队,成员是县里各单位的干部、公社干部、大学生。先搞试点再全面铺开,刘少奇夫人王光美就搞了一个“桃园经验”。现在五十岁以下的人可能会问,毛泽东为什么要搞这种运动,但对我们来说则感到毫不奇怪。毛泽东是离不开“运动”的,“统购统销”、“三反五反”、“镇压反革命”、“合作化运动”、“反右倾运动”、“反右派运动”、“大跃进”、“人民公社”、“大炼钢铁”、“反修防修”、“四清”、“文化大革命”。一个接一个的运动早把群众都培养成了出色的“运动员”。
黑龙江省是1965年开始搞“四清”的,每个大学生都要去,时间半年。我分到依安县的兴胜大队,工作队共十二个人,我们哈工大师生有八人,我是秘书,和队长一起吃百家饭。没有到过东北农村的人是无法想象东北农村是啥样的,那里地广人稀,一个公社的面积比南方的小县还要大,村和村之间的距离大都在五公里以上。农村的住房是清一色的土坯茅草房,路是天然的泥土路,吃水用水靠从深度不少于三十米的深井打上来,室内没有厕所,大小便在屋后的简易小坑内解决,在零下三、四十度的冬天解完手连裤子都系不上。由于地多,农民的钱虽不多饭是吃得饱的。交通基本靠马拉的大板车,走亲访友靠两条腿。东北的农村民风淳朴、豪爽,村民非常好客。
我们兴胜大队有三个自然村,三百多户人家,一千三百六十七人,分为八个生产队,地处依安边缘与克山县交界。十二个工作队员有九个住队,我、梁队长和分管妇女工作的小李不住队,全大队轮着吃饭。工作队的纪律是和群众“同吃、同住、同劳动”,哈工大对师生的要求是“两袖清风、一身虱子”,对此我们基本上都做到了。由于没有洗澡的条件,东北农村的虱子和跳蚤那是非常多的,不管什么人只要翻开裤腰都能抓到几个虱子。有人还看到过放在炕上的旧棉絮由于虱子太多而自动移动。
估计大多数人都听说过东北三件宝:人参、貂皮、乌拉草;东北有三怪:窗户纸糊在外、生个孩子吊起来、老太婆叼个大烟袋。什么是乌拉草?它有何用?未亲历其境的人是不清楚的。乌拉草丛生,叶子又细又长,纤维素含量高,经人工槌打后很柔软,保温性很好,农村人将其塞入鞋内以保暖护脚,它是贫苦农民的宝。窗户纸糊在外是由于东北冬天没有雨,而室内烧炕温度、湿度高易受潮。生个孩子吊起来是指婴儿摇篮用绳子吊挂在房樑上,轻轻一推就可以摇起来。老太婆叼个大烟袋是说那里农村妇女也吸烟,我在的兴胜大队十八岁以上的妇女只有两个大姑娘是不吸烟的。他(她)们吸的烟不是香烟,是自家种的烟草晒干揉碎了用废纸捲起来的,一头大一头小。说来你们也许不信,我看到的最小的吸烟者只有二岁。这个小孩的母亲姓侯,18岁,是被她父亲强奸而生的。父亲因此而坐牢,她家徒四璧,极度贫困,自己尚且营养不良,小孩自是奶水不足,每逢喂奶小孩就哭,一哭母亲就把含在嘴上的烟放在孩子嘴上,孩子居然因此而不哭,久而久之,吸烟就上了瘾。
言归正传,“四清”运动是怎么搞的?清思想、清政治无非是天天组织群众学中央文件,读报纸;清组织的目的是打倒“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”;大队书记、大队长、小队长、会计、出纳是主要对象,不管有没有问题先靠边站,发动群众揭、批、斗,你说谁又能做到毫无差错?所以农村干部基本上是老的下台新的上来。说来好笑,我这大半辈子也就那半年最威风了,原来的大队书记、大队长、会计、出纳一见到我个个点头哈腰,嘴里吴老师吴老师的叫个不停,而且任你怎样解释都无济于事。到书记家去吃饭,他竟安排二十岁的女儿来陪侍,悲呼!你想想,他们不就是一个“村官”吗?说他们是芝麻官是高抬他们了,他们至多可算是些泥粉官,又怎能够得上“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”?清经济倒是的确有点戏,开假票的、冒名顶替的、涂改票据的、销毁一切单据的应有尽有。其中最难办的是销毁一切单据的,六队会计赵某把生产队二亩地的大葱销售款据为己有,由于他销毁了一切单据,运动中全队社员签名作证,但由于他死不认帐,最后也无法定案。这类帐叫“良心帐”,最难弄。为此我还和社教分团书记大吵了一架,还因这一吵被人说是“骄傲到狂妄的程度”,最后连个“优秀工作队员”都没评上。当时我是不服气的,现在想想孙敬武书记的意见是对的,办案必须重证据,要做到铁案如山,千年推不翻才行。在兴胜半年,写下了社教案卷三大本,自己想想还没有冤枉过好人。时间过去了四十三年,真想有生之年再到那里看看。
“四清运动”现在看来只是一场发动群众斗群众的闹剧,是“文化大革命”的预演,其负面影响远大于正面教育意义。前事不忘、后事之师,但愿在中国大地上永远不要再上演这类闹剧。
写于2008.10.7
来源:作者博客“白云飞渡” http://wuyun0780.blog.sohu.com/
我们兴胜大队有三个自然村,三百多户人家,一千三百六十七人,分为八个生产队,地处依安边缘与克山县交界。十二个工作队员有九个住队,我、梁队长和分管妇女工作的小李不住队,全大队轮着吃饭。工作队的纪律是和群众“同吃、同住、同劳动”,哈工大对师生的要求是“两袖清风、一身虱子”,对此我们基本上都做到了。由于没有洗澡的条件,东北农村的虱子和跳蚤那是非常多的,不管什么人只要翻开裤腰都能抓到几个虱子。有人还看到过放在炕上的旧棉絮由于虱子太多而自动移动。
估计大多数人都听说过东北三件宝:人参、貂皮、乌拉草;东北有三怪:窗户纸糊在外、生个孩子吊起来、老太婆叼个大烟袋。什么是乌拉草?它有何用?未亲历其境的人是不清楚的。乌拉草丛生,叶子又细又长,纤维素含量高,经人工槌打后很柔软,保温性很好,农村人将其塞入鞋内以保暖护脚,它是贫苦农民的宝。窗户纸糊在外是由于东北冬天没有雨,而室内烧炕温度、湿度高易受潮。生个孩子吊起来是指婴儿摇篮用绳子吊挂在房樑上,轻轻一推就可以摇起来。老太婆叼个大烟袋是说那里农村妇女也吸烟,我在的兴胜大队十八岁以上的妇女只有两个大姑娘是不吸烟的。他(她)们吸的烟不是香烟,是自家种的烟草晒干揉碎了用废纸捲起来的,一头大一头小。说来你们也许不信,我看到的最小的吸烟者只有二岁。这个小孩的母亲姓侯,18岁,是被她父亲强奸而生的。父亲因此而坐牢,她家徒四璧,极度贫困,自己尚且营养不良,小孩自是奶水不足,每逢喂奶小孩就哭,一哭母亲就把含在嘴上的烟放在孩子嘴上,孩子居然因此而不哭,久而久之,吸烟就上了瘾。
言归正传,“四清”运动是怎么搞的?清思想、清政治无非是天天组织群众学中央文件,读报纸;清组织的目的是打倒“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”;大队书记、大队长、小队长、会计、出纳是主要对象,不管有没有问题先靠边站,发动群众揭、批、斗,你说谁又能做到毫无差错?所以农村干部基本上是老的下台新的上来。说来好笑,我这大半辈子也就那半年最威风了,原来的大队书记、大队长、会计、出纳一见到我个个点头哈腰,嘴里吴老师吴老师的叫个不停,而且任你怎样解释都无济于事。到书记家去吃饭,他竟安排二十岁的女儿来陪侍,悲呼!你想想,他们不就是一个“村官”吗?说他们是芝麻官是高抬他们了,他们至多可算是些泥粉官,又怎能够得上“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”?清经济倒是的确有点戏,开假票的、冒名顶替的、涂改票据的、销毁一切单据的应有尽有。其中最难办的是销毁一切单据的,六队会计赵某把生产队二亩地的大葱销售款据为己有,由于他销毁了一切单据,运动中全队社员签名作证,但由于他死不认帐,最后也无法定案。这类帐叫“良心帐”,最难弄。为此我还和社教分团书记大吵了一架,还因这一吵被人说是“骄傲到狂妄的程度”,最后连个“优秀工作队员”都没评上。当时我是不服气的,现在想想孙敬武书记的意见是对的,办案必须重证据,要做到铁案如山,千年推不翻才行。在兴胜半年,写下了社教案卷三大本,自己想想还没有冤枉过好人。时间过去了四十三年,真想有生之年再到那里看看。
“四清运动”现在看来只是一场发动群众斗群众的闹剧,是“文化大革命”的预演,其负面影响远大于正面教育意义。前事不忘、后事之师,但愿在中国大地上永远不要再上演这类闹剧。
写于2008.10.7
来源:作者博客“白云飞渡” http://wuyun0780.blog.sohu.com/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